表演 是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陳以文專訪





「我們這些做戲劇的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誇大,但我覺得應該要自持一點,不需要那麼外顯,讓內在有更多的對話。」

 

本期電子報分享受獎人陳以文在ACC獎助計畫期間於紐約的生活點滴,而後在導演、編劇、演員多重身分轉換中,獲得第56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心路歷程

沉穩內斂的陳以文似乎很難讓人聯想到他的演員身分,他並不擅長侃侃而談,也從不張揚誇耀,戲劇表演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抒發,也是更深層次的自我交流。熱愛生活、熱愛舞台,對於未來的熱情有如星星之火,驅動著年少時的陳以文選擇了戲劇之路,即使今日回首,他仍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在十七、八歲的年紀選擇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但今日的成就已證明了他有著不同於常人的敏銳,他不只預見自己能夠譜出不凡的故事,更透過自己展現了角色背後獨特的文化品質。

透過舞蹈家許芳宜(ACC 2006年受獎人)的介紹,以及當時ACC台北分會執行長鍾明德教授的鼓勵,陳以文毅然申請ACC獎助計畫赴紐約學習。電影一直是陳以文的心之所向,他認為若要成為一個專業電影工作者,自己仍然缺乏紮實的理論基礎,所以一開始將學習目標設立於紐約電影學院。但這時陳以文已執導和參演過數部電影作品,紐約電影學院的課程對他來說略顯單薄且多餘,他也因此意識到比起傳統學校教育,自己更需要的是實際工作經驗。與其學習怎麼操作攝影機,陳以文更渴望獲得的是體驗片場,觀摩一個真正的電影拍攝過程。流連於這些片場時,陳以文也認識了許多當代重要的戲劇工作者,與之交流並發展了深刻的友誼,像是同為ACC受獎人的任鳴先生,目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至今仍與陳以文保持聯絡。

陳以文強調,除了專業上的交流與學習,紐約影響他最深的是文化洗禮。說起年輕時在紐約的時光,陳以文的語氣不禁輕快了起來,緩緩開始敘述他記憶裡的紐約:「後來我發現,來到紐約的人們都是在尋求精彩和精彩的人生,這才是紐約這個城市的精彩之處。」陳以文想起紐約包羅萬象的街區風景,雖然身處於一個美國城市,他卻體驗了超乎地理位置以外的各式文化。他當時住在位於皇后區(Queens)的傑克森高地(Jackson Heights),這個區域雖然不如曼哈頓那般熱鬧繁榮,卻別有趣味,就因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駐足。陳以文舉例,他附近的居民以印度人為主,因此被稱為小印度(little India),印度音樂配合著印度料理的辛香味在整個街區飄飄蕩蕩,餐廳裡的電視也撥放著寶萊塢電影。另外還有一區聚集了許多哥倫比亞人,他們唱著以西班牙文寫成的歌謠,髮型和衣著也與美國人截然不同。甚至在曼哈頓也有小義大利(little Italy),當然也有他經常到訪的中國城(China Town)。深受文化衝擊之後,讓陳以文深有同感則是「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情懷,當他覺得中國城的中華料理不夠道地時,同樣住在小印度附近的義大利籍鄰居也會在遍嘗小義大利的餐廳後,感嘆這些料理都不如家鄉的味道。

Photo 1
電影《陽光普照》劇照

這些豐富的文化體驗為陳以文日後創作電影藝術奠定了一種觀察模式,雖然他無法一一分析究竟是哪一部分的紐約造就了今日的自己,能確定的是,紐約的方方面面都已然進入陳以文的內心。他以局外人的身分進入紐約客的角色,用陌生的眼光審視這個城市,而領悟出一個也同樣適用於電影創作的方法:如何感受資訊,以及如何將陌生的資訊內化。

談及2019年陳以文以《陽光普照》「阿文」一角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時,他便解釋當時自己參考了不同類型的父親,而後統整出一個完整的人物結構,為「阿文」架構完整的記憶和價值觀。就劇情的基本設定上而言,阿文是個社會地位和收入皆不高的傳統父親,陳以文揣摩角色時便為阿文建立一個思考邏輯:孩子的好壞是取決是否順從父母。親戚和鄰居注視這個家庭的方式也深深控制了父親阿文對兩個兒子的喜惡。他明顯偏愛用功上進的大兒子,看到人會打招呼、會問候,小兒子卻經常打架鬧事,還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所以在這個父親的心裡,他就會覺得大兒子優秀,對小兒子的桀驁不馴感到憤怒且無助。「但其實這個標準太片面了對吧」,陳以文笑說,父親不應該用外界標準決定自己是否要付出愛,他成功演繹了一個對「父愛」進退失據的父親,在傳統觀念與無私的愛之間徘徊掙扎。「我從來沒有當過一個父親,但我要讓你覺得我就是那樣一個父親,我就是阿文,阿文就是我。對我來說,表演是從有意識到無意識。」

Photo 2
電影《陽光普照》劇照

在紐約體驗過的人生對陳以文來說像一種切片,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小段,但紐約經驗仍貫串了陳以文的創作生涯。他在文化衝擊中看到各式各樣的人,更準確而言,是如何觀察擁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並且用自己的身體展現他們的獨特價值。無論是作為演員、導演,還是劇作家,陳以文都堅信著一個道理:是人物推動著故事前進,就像我們推動著社會前行。
 



ACC News

歡迎ACC紐約新任執行長 Judy Kim

ACC紐約於今年六月宣布由Judy Kim接任執行長一職。Judy在各大美術館及相關機構已有超過二十五年的領導經驗,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曾為ACC受獎人的她,更是對ACC的願景有著莫大的熱忱。ACC董事長Wendy O'Neill則指出:「在美國與亞洲各國逐漸緊張的情勢中,再加上近期的亞裔仇恨愈演愈烈,ACC始終堅信藝術和文化的力量足以彌合紛爭。隨著六十週年的到來,我們相信Judy能夠帶領ACC步入未來。」
Learn More...


 



恭賀葉名樺&陳武康榮獲台新藝術獎

受獎人葉名樺和陳武康分別以作品「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和「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榮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和表演藝術獎。

這是首次女性藝術家贏得年度大獎,也是首次夫妻一起獲獎!

.Ming-Hwa

穿越古今中外,東西合併,葉名樺層次分明的討論王大閎建築劇場的繁複意義,細膩的處理身體、空間、劇場、視覺、生活、京劇等多個向度,成功深化了跨領域的藝術探索。

Wu-Kang

傑宏・貝爾的創作概念,加上陳武康精湛的導演和演出,兩人聯手,一層層推導「什麼是舞蹈?」本作不僅僅以舞蹈討論舞蹈,更能用「不舞蹈」討論「舞蹈」。

為此我們特別舉辦線上慶祝會,邀請33小集的會友們一起參加,一同舉杯慶祝。


 



劇場鬼才蔡柏璋

大家都熟悉的劇場鬼才蔡柏璋,一舉一動都是焦點,近年他決定放慢腳步,做自己喜歡的事。他目前柏璋在南華大學教書,另外自己成立了podcast節目《柏覽會離題|Paonorama》,透過劇場旅人的視野,以令人陶醉的聲音述說旅行故事、生活雜談與表演藝術,在無法出國時帶各位博覽世界。

另外,他也受邀參與台中國家歌劇院《WOW挖藝術》第二季19-24 集的 podcast


 


 



To read the original newsletters, 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