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谦(2013 会友)是一位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制作人、表演艺术策展人及作家。2014 年,在协会的支持下,他得以研究和观摩美国文化机构如何制作和推广民间音乐。在史密森尼学会的Folkways唱片公司实习期间,穆谦有幸参与史密森尼民俗节,他在那里主持并讲解了有关中国的节目,亦观察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推广中国民间音乐。

协会奖助期结束后,穆谦努力进修,并在七年后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他现居纽约,是国际音乐文献数据大全的助理编辑,亦是向全球观众宣传世界音乐的倡导者。

穆谦的历程获黄河奖助金支持而成行。

 


相片由穆谦提供

2020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对我个人来说,有一件小事也值得记录一下:我录音、制作的CD专辑《大家静静听》被环球世界音乐排行榜评选为2019-2020年度最佳亚太地区音乐专辑了。

对于第一次制作专辑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当然,这个荣誉主要属于表演者—来自贵州省黎平县的岩洞侗族大歌队。但是能够通过我的工作把他们的多声部民歌介绍给世界,我也感到很自豪。

2014年,作为亚洲文化协会的受奖人,我从北京前往美国,在华盛顿和纽约一共驻留了七个月。现在想起来已经很遥远了。确实,在那之后我去英国读了民族音乐学博士,然后又回到了纽约工作。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当年在美国访学的经历。

在华盛顿,我在史密森尼学会的Folkways唱片公司实习了四个月,听了很多唱片,也近距离观摩了一张专辑诞生的过程。在国会图书馆,我查阅了艾伦•洛马克斯在美国南方录制布鲁斯的资料。在史密森尼民俗节上,我与肯尼亚和中国的非遗传承人一起工作。在纽约的林肯中心,我观看了中亚移民的玛卡姆音乐表演。在传统音乐与舞蹈中心,我参与了哥伦比亚社区音乐节的组织……

相对于强调个人创造力的现代艺术来说,这些传统音乐舞蹈可以说更多地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概念比艺术更加广泛,它包括了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传统音乐的创作者没有署名,因为它们是由无数人集体创作的。虽然不像现代艺术那么引人注目,但是文化却是所有艺术活动的根基,也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基因。可以说,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艺术。

这也是我喜欢亚洲文化协会的原因,因为它的视野覆盖整个文化,并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在美国访学的经历,再加上后来的博士学习,我得以把学术和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最近几年,我在BBC播放我的田野录音,给Songlines杂志撰写关于民间音乐的文章,也带领在红白喜事上表演的周家班(安徽)、活跃在村寨里的岩洞大歌队(贵州)等等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表演,并加上讲座、工作坊,把中国民间音乐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这同史密森尼学会所推广的“基于社区的音乐”在理念上一脉相承。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音乐策展人”。这是从视觉艺术借用的一个概念,因为我把人类的音乐文化看作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我就像一个展览的策展人一样,用自己的知识去梳理、呈现这个资源库中的作品,并让听众更好地去理解它们的含义。与音乐产业中的经纪人不同,我不把音乐家包装成明星,而更希望他们能够保持本来的生活状态,在自身的语境中传承他们的文化。

当年申请ACC奖助金的时候,我在“项目对本地社区的影响”部分写道:“现在大多数中国制造的商品只是西方设计下的批量产品。与此不同,中国制造的世界音乐将复兴中国自己的传统,并为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现在看来,我已经在实现这个想法的路上前进了一步,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